近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以下简称“神十三”)将结束六个月的载人飞行任务,返回地面。这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在轨建设由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转入建造阶段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之战。
半年时间里,“神十三”经历了哪些重要节点?完成了哪些重要任务?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十三”的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约582秒后,“神十三”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10月16日6时56分,“神十三”完成与空间站组合体(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的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整个过程历时约6.5小时。
10月16日9时58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
10月17日9时50分,航天员乘组成功开启货物舱舱门,顺利进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
11月7日18时51分,翟志刚开启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舱门,截至20时28分,翟志刚、王亚平先后成功出舱。
11月8日1时16分,翟志刚、王亚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第一次出舱活动历时约6.5小时。期间,先后完成了机械臂悬挂装置与转接件安装、舱外典型动作测试等任务,进一步检验了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检验了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12月9日,“天宫课堂”进行首次太空授课。
12月26日18时50分,叶光富成功出舱;19时37分,翟志刚成功出舱。
12月27日0时55分,翟志刚、叶光富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第二次出舱活动历时约6小时。期间,先后完成了全景相机C抬升、舱外作业点脚限位器安装及相关工效验证、携物转移验证等任务,同时进一步验证了核心舱气闸舱、舱外服、机械臂的功能性能,进一步考核了出舱活动相关技术、舱内外航天员协同以及天地协同能力,为后续出舱活动进一步积累了经验。
2022年1月6日6时59分,空间站机械臂转位货运飞船试验圆满成功。这是我国首次利用空间站机械臂操作大型在轨飞行器进行转位试验。
1月8日7时55分,经过约2小时,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交会对接试验圆满完成。
3月23日15时44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陈溯 摄
“神十三”飞行乘组由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这是入驻中国空间站的第二批航天员,创下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为后续建造空间站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王亚平是中国空间站迎来的首位女航天员,也是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
在地面科技人员支持下,“神十三”飞行乘组已圆满完成了2次出舱活动、2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活动,开展了多项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项目。
“神十三”载人飞行任务主要目的是开展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手控遥操作等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进行出舱活动,安装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作准备;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进行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开展多样化科普教育活动;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
此次任务产生了多个“首次”。我国首次利用空间站机械臂操作大型在轨飞行器进行转位试验。中国航天员首次在太空跨年、过春节,首次在轨通过手控遥操作设备控制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对接,举办了中国人首次天宫画展。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在2021年10月14日举行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神十三”任务结束后,我国将对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满足要求后,我国将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
建造阶段共规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首先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运送补给物资,为随后实施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做准备。
神舟十四号乘组在轨驻留期间,将先后发射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对接,进行舱段转位,在2022年年底前完成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建造。
随后实施天舟五号货运补给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五号乘组将与神舟十四号乘组开展在轨轮换。
对空间站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后,将转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续,将择机发射巡天空间望远镜,与空间站共轨长期独立飞行,开展巡天观测,短期停靠空间站进行补给和维护升级。
声明:文章来源自【中国网】,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