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屏拼接屏综合服务商
全国服务热线:
400-609-8588
  • >
  • 新闻
  • >
  • 行业动态
  • Micro-LED商业化加速落地,国产屏幕厂商迎来弯道超车的机会
    September 16, 2020

    每每提到高端屏幕及背后的厂商,我们的脑海中总是会优先浮现三星、索尼、LG等国际知名厂商,的确这些厂商不但掌握了各项前沿技术,而且还能快速推出搭载新技术的产品。例如近日三星就推出了一款使用Micro LED技术的电视,110寸版本的售价也是来到了不可思议的105W,让人不禁感慨这得多少万的房子才配得上这么一台100多万的电视啊。

    更让人感慨的是,当国外的厂商们已经拿出搭载新技术的产品时,国内厂商还在鼓捣上一代甚至是上上一代的技术。虽说两者在实用性上没有可比性,但为何我们国内厂商就不能抢人一步呢?实际上国产厂商们已经在屏幕领域取得了些许成功,深康佳A、华灿光电、智立方等企业已经拥有了Mirco-LED的相关技术,并会快速应用到相关产品上。随着国产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国产屏幕厂商们迎来了快速崛起的机遇,也有了在未来索尼、LG、三星一较高下的机遇。

    01

    Micro LED是什么

    能让国产厂商弯道超车?

    可能有些读者还不理解搭载Micro LED技术的电视与我们日常使用的传统电视有多大差距,这里我也简单做一个小小的科普。作为最新一代的顶级显示技术,Micro LED技术主要拥有高效率、高亮度、反应速度快、节能、体积小、轻薄、寿命长等优势,除此之外,在超高解析度的加持下能够拥有更加准确的色彩调试。

    以目前较为高端的OLED电视作为对比,在响应速度上,OLED能够做到微秒级,但Micro LED已经能做到纳秒级响应;在对比度指数上,OLED的对比度大多为1000:1,而Micro LED可达到100000:1,亮度更是能够达到1:100000 nits。此外Micro LED还拥有模块化设计、高密度集成的阵列、像素自发光等特点,简单的说Micro LED显示屏可大可小,“小”可以到1.4英寸的手表屏、“大”可以到几千平米商用显示大屏,用途十分广泛。

    简单来说,与市面上的传统电视相比,Micro LED电视可以说是全方位胜出,唯一的缺点也就只有贵了。但大家都明白目前Micro LED生产成本极高、产线不够成熟,掌握该技术的厂商更是少之又少,但正是因此Micro LED技术才能拥有广阔的市场和极为丰厚的利润,可以说谁掌握了Micro LED技术谁就能在未来的五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取得先机。

    这也是近年来诸多国产厂商选择布局和抢注Micro LED赛道的原因之一,而且随着Micro LED技术的成熟,它的应用场景也从电视延伸到各种大型显示器、商用显示器、可穿戴显示器、AR/VR微显示器等等。

    电视方面,除了三星外,国内的利亚德、雷曼也正在加快布局Micro LED消费级电视市场,并进一步推动产品成本和售价下调,TrendForce集邦科技分析师杨富宝表示“今年Micro LED的成本相比前两年大幅下降,相比去年直接下降了50%左右”。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雷曼光电,根据公开信息显示,雷曼光电早在2021年9月就推出了110英寸、138英寸及163英寸三款使用Micro LED技术的巨幕产品。且在价格方面,雷曼的产品性价比要高上不少,同样是110英寸的Micro LED产品,雷曼巨幕仅需23万,价格不到三星的25%。

    根据国内厂商深康佳的官方报道来看,2022 年公司半导体业务的重点工作为:一是实现产业化,加快推进 Mini 背光、Mini 直显、Mini 芯片、Micro 芯片四大光电技术项目的产业化工作;二是确保研发计划按进度完成;三是做好盐城封测项目的运营,实现项目可复制。而华灿光电、沃格光电、深天马等国产厂商也已立项Micro LED的新项目、雷曼光电、聚灿光电发行项目募资预案等等。

    曾经被认为发展遥不可及的Micro LED技术,正在一步步从商业应用走向更广阔的消费级应用,毫无疑问,这是LED全产业链在过去几年的齐心努力下所获得的成果。尽管目前Micro LED发展仍困难重重,但国内相关企业却加大对Micro LED技术布局力度,相信在未来几年内就能够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在Micro LED这个领域中,即使是国外设备领域的巨头目前也还没有如当年LED产业初兴起时的“绝对”优势。甚至可以说,国内设备企业反而占据了一定的优势。逆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Micro LED在中国市场的应用程度相当之高,诸多新兴行业都有着大量的Micro LED缺口,是最大的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消费市场。在目前的应用初期,企业对设备方的测试响应速度、配合开发等等有着极高的要求,国内企业无疑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二是成本问题,众所周知,新技术的应用普及,价格成本是关键,国产设备的成本较之进口设备还是要优惠不少。价格就成为国产设备攻城略地的利器。

    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国产Micro LED设备正在不断进入各大厂商的供应链体系。

    02

    想要做好Micro LED

    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事实上,早在2018年三星推出号称全球首款超大型Micro LED电视开始,外界就对Micro LED应用在大型显示领域充满期待,不过受限于技术与成本问题,一直到了今年,Micro LED 大型显示产品的推出才真正算是放量。

    当然,想要从这个全新的领域站稳脚跟,国内厂商们其实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再加上我们的起步时间相比国外是要稍稍晚一些的,想要实现弯道超车就更需要去注重发展路上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第一自然是工艺水平问题,由于Micro LED采用COB封装技术和高密度集成设计,生产过程中的良品率并不高,且屏幕一旦出现坏点,无法进行点对点的维修或坏点的维修成本极大,这就十分考验企业对Micro LED技术和产品的工艺水平、技术水平、封装水平。

    其次是Micro LED技术的发展极度依赖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导致厂商生产不出产品、市场拿不到产品等一系列尴尬情况的出现。

    因此想要让国内的Micro LED技术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提高良率、降低成本并进一步巩固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关系。不过对于我们大众消费者来说,想要在短期内买到一款物美价廉的Micro LED电视还是相当困难的,后续等到Micro LED技术解决良率、巨量转移等问题,并且成本快速降下来后,国内的Micro LED市场就会迎来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

    03

    量转移技术突破频现

    Micro-LED商业化有望加速落地

    利亚德日前召开发布会,发布“利亚德黑钻”系列Micro-LED技术及新品。公司表示,巨量转移良率大幅提升,PCB基巨量良率已提升至99.995%,半导体级转移良率迈向99.999%。海通证券指出,随着利亚德在COG、量子点等技术上的投入,未来产品成本有望大幅降低。

    同时,深康佳也在6月28日的机构调研中透露,公司在自主开发的“混合式巨量转移技术”上有所突破,转移良率达99.9%,试产阶段效果较好。

    6月17日,广东省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也已发布其半导体所新型显示团队在微器件巨量组装和集成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的研究成果。基于光刺激调控光敏聚合物的表面形貌和界面粘附力,实现微器件巨量转移。

    华创证券、安信证券及头豹研究所此前均指出,巨量转移技术堪称micro-LED量产化应用的关键一步,也是micro-LED降低成本的“最关键环节”。

    完成微米级micro-LED晶粒制作后,巨量转移技术可将数百万甚至数千万颗微米级的LED晶粒快速且精准地转移到驱动电路基板上,并与驱动电路之间形成良好的电气连接和机械固定。

    以4K电视为例,4K通常指4096x2160分辨率,假设每像素点为三个R/G/B晶粒,制作一台4K电视便需转移高达2600万颗晶粒——即使每次转移1万颗,也需重复2400次。

    目前,业内主要有激光选择性释放、静电力吸附、流体装配、弹性印模、滚轴转印等几种技术方式,3D-Micromac、LuxVux、eLux、XDC等厂商也已陆续推出相关巨量转移设备。

    安信证券指出,若巨量转移技术设备可达到大规模商用要求,将加速micro-LED商业化落地进程,打开市场空间。

    Micro- LED则被机构称作“未来最具潜力的新型显示技术”,在小尺寸穿戴、VR/AR、手机、平板和 TV 等各显示领域都具有极高的应用潜力。LED Inside预测,2025年micro-LED市场产值将达28.91亿美元。

    其中在VR/AR领域,目前Fast-LCD与micro-OLED为两种主流方案,均具备较好的量产性。相较这两种方案,micro-LED具备低功耗、高亮度、高对比度、反应速度快、厚度薄等多重性能优势,具备良好前景。

    此前业内已有消息传出,苹果的VR设备或将搭载micro-LED屏幕,并要求供应商提供相关样品。

    不过,micro-LED量产难度较高,正如上文所言,机构指出,此前巨量转移技术尚未突破,成为micro-LED量产化应用的一大瓶颈。而若巨量转移技术设备可达到大规模商用要求,将加速micro-LED商业化落地进程。

    总得来说,如今国内Micro LED全产业链已经初具规模,在更多的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我相信Micro LED产业投入和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Micro LED规模化量产也将加速提上日程,届时国产厂商们或许就能依靠这项新技术实现弯道超车。声明:文章来源自【贤集网】,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账号登录
    登陆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
    0.0415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