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LED行业迎来又一并购大单:京东方将21亿元自筹现金认购华灿光电增发股份,并获得后者23.08%股份,成为后者第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这是即京东方刚刚宣布290亿投建6代面板线,主攻VR和MLED显示之后,京东方在LED行业的又一“重大布局”。
而在10月份,LED行业另一巨头,国星光电刚刚公告将以现金方式收购东山精密全资子公司“盐城东山”60%股权。这一并购将让国内RGB LED封装市场第三和第五位的供应商合二为一。此后,国星光电再次公告将拟以205亿日元(约人民币10亿元) 作为基础定价向JDI收购其持有的苏州晶端100%股权。
结合年初市场,海信入股乾照光电后,自2022年3月31日至2022年11月3日通过持续增持后者股份4515.2245万股,已经持有乾照光电1.52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6.82%。海信进一步巩固了自己作为乾照光电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并事实上获得了乾照光电更多的控制权。
行业人士对此指出,国内LED产业链似乎在中上游已经掀起新一轮产业整合高潮。LED显示产业在mini/micro LED时代的新格局即将跃然纸上。
新显示需求,驱动行业市场格局“转变”
从行业价格走势看,2022年不是LED显示的好年景。上下游产业链价格下滑,国内市场在疫情下波动,海外市场不确定性也在不断集聚。但是,这不妨碍LED行业依然“长期看好自身的潜能”:
例如,在AR市场,硅基micro LED显示,被认为是“最”具有竞争力的技术;在车载市场玻璃基板的micro LED显示效果也要远好于其它竞品技术——即便是液晶车载显示,也会倾向于采用mini LED背光源提升显示质量;大屏彩电和工程显示、商用智慧显示市场,100+英寸左右及其以上尺寸,更是mini/micro LED显示不断增长的“主”线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mini/micro LED显示技术的成熟、市场新兴应用需求的发展,“显示大厂”对LED行业价值的重新审视早已开始。
例如,2019年,康佳投资重庆康佳半导体光电产业园项目。该项目2022年9月份正式投产,多条 MLED 产线及行业领先的 MLED 检测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康佳三年努力已经成功解决了巨量转移、小间距显示等行业技术瓶颈,从试产阶段正式迈入了量产阶段。
无独有偶,海信成为乾照光电第一大股东,也将获得包括半导体光电产品的研发、生产方面的众多优势:高亮度四元系LED外延片及芯片和三结砷化镓太阳能电池外延片及芯片方面,乾照光电将极大的拓展海信的“技术上游”能力,并为海信快速打入更多LED大屏上游创新空间(乃至太阳能新能源市场),提供支撑。
京东方方面,如果说此前其成立的子公司晶芯科技重点在MLED显示的终端集成和应用拓展方面,那么这一轮京东方的布局,也在向更上游延伸:其中,290亿元的LTPO技术6代线,将为MLED玻璃基产品提供专门的产能工厂——这是全球范围内的首创;同时,京东方控股华灿光电,也将获得后者在LED芯片、LED外延片、蓝宝石衬底及第三代半导体化合物GaN电力电子器件等方面的研发、生产等能力。
从国星光电的两起并购看,收购盐城东山可以看成是RGB LED封装行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而收购日本JDI旗下的晶端显示,则目标更在于进入液晶显示终端、特别是车载终端等LED背光应用市场。国星光电作为一家LED产业链上游企业,正在加速向下游市场的延伸和布局。
“一股行业整合风潮已经形成”!业内人士指出,对于LED产业而言,这一轮投资和并购的资金规模是“空前”的。如果此后继续有更多的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发生”,那么就很可能在一年内形成一轮足以影响LED产业链历史进程的“大变革、大整合”潮流。
大整合时代“拓展空间”成为主轴
对于LED行业的整合潮,至少有三个侧重点需要关注:第一就是“产业链日益垂直化”;第二则是“行业规模化”;第三是“与液晶等传统产业融合”。
无论是海信、康佳、京东方,还是国星光电正在实现的都是“从LED芯片、外延”到“封装和巨量转移”,甚至是“终端品牌产品”的“垂直化拓展”。甚至,京东方还包括专门建设MLED的玻璃基板产线计划。这与传统LED显示行业,上游芯片、中游封装、下游终端的“分层”格局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这一点形成的原因在于micro技术时代,巨量转移工艺下,产品制造的“集成性”凸显,技术分布已经在高度集中化。也许未来的LED显示更会类似于“液晶面板行业的,面板+终端的两层结构”,甚至是产生一个品牌上中下游垂直化为特征的“纵向链条格局”。
同时,LED行业日益注重规模竞争也是一大趋势。一方面,LED显示应用的市场正在进入终端整机和品牌整机时代,这势必要求行业主导品牌形成“市场规模和技术优势”为基础的号召力。另一方面,行业技术越是向micro靠近,技术难度、行业门槛越高,这也有利于头部企业日渐形成规模优势和更高的市场份额。
这方面,从京东方290亿元的VR/MLED显示6代线背板投资规模,就可以看出“下一代 LED显示应用”,会以“规模化企业”主导的方式呈现。未来LED显示行业内众多的中小品牌和企业的发展出路问题,已经摆在眼前:更多的中小型企业转化成项目服务商,将是重要趋势。
对于近年来的LED显示行业,其与液晶显示的关系,已经从数年前的“截然不同的两条线”,日益合并成同一条赛道。比如,液晶商显企业,如联想、创维、冠捷等都推出了LED大屏产品;康佳、海信更是深入LED产业链上游;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企业京东方正在加速全产业链布局“LED”产业线。
“垂直化、规模化、与液晶产业的合流化”:这三大趋势考验着LED行业传统企业的战略布局。例如,小间距LED大屏行业领头羊利亚德2019年就与台湾晶电成立了合资项目,注册资金3亿,各占50%,总投资10亿。该项目能够有效利用台湾晶电的上游技术和供给能力,为利亚德的micro LED战略带来“稳定可靠的上游伙伴”。
再例如,作为国内LED屏显行业的第一人、工信部单项制造业冠军,洲明科技不断深化与京东方的合作,两者不仅拥有战略合作协议;而且洲明还参与投资京东方主导的“私募”基金,用于支持对前瞻性科技应用项目的探索。除了LED屏企的向上合作外,LED上游企业也在加强“应用端资源生态”建设,比如三安光电和TCL华星联合设立技术实验室等。
总之,在LED显示行业“投资大潮”的同时,2022年以来行业整合高潮也拉开了序幕。研究认为,micro LED为代表的新兴显示应用,2025年开始将进入市场应用爆发的高峰期。而在此前,致力于这一显示产业市场的企业,必然需要“布局和推进”相关技术、产能和生态资源的进一步“整合”。特别是,随着micro技术的成熟度不断提高、市场给予不同玩家“从零开始”的机遇窗口越来越窄;相信未来一段时间内,通过产业链并购整合,获得相关技术和资源,将会是“行业玩家成长的捷径”。声明:文章来源自【投影时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